“碳”出新路 “汇”绿成林

作者: 聂 莹来源: 综合办公室 时间:2025-08-05 11:24:36

盛夏时节,走进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碳汇林生态司法实践基地,层峦叠翠,绿浪翻涌。挺拔的落叶松与苍翠的杉树,不仅是这片土地的绿色屏障,更是一座座“碳汇银行”,在每一次光合作用中,悄然完成生态价值的转化与增值。  

近年来,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高度重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,坚持惩治与修复并重,建立生态修复碳汇林司法实践基地,用司法力量守护绿色沃土,生动诠释着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。 

 

制度护航

助力生态价值转换

2024年7月,长阳县榔坪镇村民向某因猎杀野兔被起诉。若按传统司法模式,此案可能仅以刑事责任了结。但野兔虽小,却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,猎杀行为不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,更损害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。  

如何弥补这种“无形的生态损失”?法官引导向某自愿认购林业碳汇,以碳汇收益替代生态修复赔偿。这一创新举措,源于长阳法院联合检察院、林业局建立的“林业碳汇+生态司法”工作机制,明确在环境资源案件中推行“生态修复+碳汇补偿”双轨制,既惩治违法者,又确保生态得到实际修复。  

“过去,生态损害赔偿往往面临执行难、修复难的问题,而碳汇交易让生态价值可量化、可交易,真正实现了‘谁破坏、谁修复’。”长阳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田旭辉说。  

 

碳汇林基地

从“司法判决”到“生态落地”

2024年8月,长阳法院在观坪林场挂牌成立碳汇林生态司法实践基地,这是长阳首个以“林业碳汇+生态司法”为主题的修复基地。基地集碳汇造林、生态修复、法治宣传于一体,成为“司法判决”向“生态落地”转化的关键平台。  

截至目前,长阳法院已有15起案件通过认购碳汇完成生态修复,累计交易碳汇1610.55吨,购买碳票12.48万元,并促成4起跨区域碳汇交易,让生态修复突破地域限制,实现更大范围的生态补偿。  

 

技术赋能

让修复更精准、更长效  

今年5月,长阳法院与生态技术调查官来到纱帽山碳汇林,对补植的紫荆树进行成活率核查。

“15株紫荆树木全部存活,碳汇修复效果达标。”这份专业评估,得益于长阳法院创建的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。  

该院聘请4名生态环保专家,全程参与案件审理、碳汇测算、修复验收,确保生态修复科学精准。同时,运用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,对碳汇林进行动态监测,形成“司法判决—碳汇交易—修复监管”的闭环管理。  

从“司法惩戒”到“碳汇修复”,长阳法院的创新实践,让生态保护不再是“单行道”,而是形成了“破坏—修复—增值”的良性循环。这片碳汇林,不仅孕育着盎然生机,更蕴藏着生态文明的法治智慧。